学人 | 王力先生谈论文选题、准备与撰写
王力先生
王力(1900.8.10—1986.5.3),字了一,广西博白县人,是语言学家、教育家、翻译家、散文家、诗人,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。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,师从梁启超、赵元任等学术大家。1927年赴法国留学,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后返国,任教于清华大学、西南联合大学、岭南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北京大学等校,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,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、副主任,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。王力先生从事语言学研究逾半个世纪,出版专著四十余种,发表论文二百余篇,涉及汉语语法学、音韵学、词汇学、汉语史、语言学史等领域。其研究领域之广、取得成就之大、对中外学界影响之深远,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家中都非常突出。
研究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接受知识,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。因此,研究生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写论文。所谓写论文,就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记下来。研究生学习三年,第二年写一篇学年论文,第三年写一篇毕业论文。最好是写学年论文时就考虑毕业论文的题目,把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,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。毕业论文就是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写得深入一些、细致一些。当然毕业论文也可以另立题目。不过,如果考虑好自己的方向,还是一致起来更好。我们对研究生写论文不能要求过高,不能要求你们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写出一部大著作,我们不打算这样做,这样做不但不会有什么好效果,反而会有很不好的效果。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写论文,就是要他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,学会写论文的方法,将来你写书也还是这个方法。掌握了方法,将来你写什么都可以。下边我想谈三方面的问题:1.论文的选题;2.论文的准备;3.论文的撰写。
一、论文的选题
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,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,两年写一篇很大的论文,写不下来;就是勉强写下来了,也写不好。范围大了,你一定讲得不深人、不透彻。拿字数来说,学年论文在万字左右,毕业论文在两万字左右也就可以了。不要求写长文章,不但不要求,而且反对长篇大论。照我所知,在外国大学里,博士论文,一般也就相当汉字两万字左右,他们也是反对写大本的书。在这两万字当中,讨论问题要深人,深入了就是好文章。好到什么程度?就是要好到能作为中国语言学的好文章流传下来。这叫做 “小题目做大文章”。
其次谈谈论文的性质。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论文,一种是解决汉语史中的某一个问题;另一种是提出问题,综合前人研究的结论。最近我看见一篇文章,一个日本人写的,他讲到中国音韵学家对上古声调的看法,他把各种说法都讲得很清楚,自己并没有提出一个结论。这样做我看也很好,把问题摆出来了,说明汉语史上这么个问题,需要我们研究解决。这种文章也是可以做的。最近看见吕叔湘先生的一篇文章,他说,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头一步。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,怎么谈得上解决呢?首先要注意到,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,前人有什么说法,哪一家的说法合理些。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。有些人念很多书,什么问题也没有,那就不好了,等于白念了。
二、论文的准备
所谓准备,主要就是充分占有材料。一个小小的题目,我们就要占有很多的材料,往往是几十万字,要做几千几万张卡片。加拿大教授的轻唇化的文章,后边列的参考文章有好几十篇。这是一方面,占有材料,参考人家的看法。再一方面,更重要的,如《所字别义》,把具有人家没有讲到的那种意义的 “所” 字能找到的都找出来,随时留意,做出札记或卡片。你别看写出来文章只有一万字,几千字,收集的材料却是几十万字。这叫做充分占有材料,材料越多越好。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,只能放弃,等将来材料够了再写。所以做研究生时,最好考虑选一个内容比较单一、不需要找多方面材料的题目。
还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准备,就是要具备这一方面的知识,比如要做朱熹反切考,无非是论证朱熹的反切跟《广韵》的反切有什么不同。这就得先熟悉《广韵》的反切,如果没有《广韵》音系的基础知识,这个文章就做不下来。
三、论文的撰写
撰写论文,第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。如果没有科学头脑,就写不出科学论文。所谓科学头脑,也就是逻辑的头脑。我常常说,科研有两个条件,一个条件是时间,一个条件是分析能力。没有时间就没法充分占有材料。要有分析能力就要有科学的头脑,逻辑的头脑。我们知道,逻辑上讲两种科学方法,一个是演绎,一个是归纳。所谓演绎,就是从一般到特殊;所谓归纳,就是从特殊到一般。我们搞科研,要先用归纳,再用演绎,不能反过来,一反过来就坏了。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,大前提、小前提、结论。“凡人皆有死,你是人,你也有死。”这是演绎法,从大前提推出结论。结论对不对,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,主要是 “凡” 字。“凡” 是归纳出来的,我们做研究工作,就是要研究这个 “凡”。怎么研究呢?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,从个别到一般,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,而不是在它的开头。所谓分析,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,如果没有归纳就做分析,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。凡是先立结论,然后去找例证,往往都靠不住。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,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,不为你所用就不要,那自然就错误了。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。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,个别的东西越多,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。也会有例外,例外少倒不怕,多了就不行了。例外多了,你的结论就得推翻。
另外,有些东西,要有旁证,用与它有联系的东西来证明。比如刚才说的 “凡人皆有死”,这是不完全的归纳,为什么也站得住?就因为有旁证。医学里人体结构就证明人不可能永远不死。真正掌握归纳的方法,不那么容易,但我们要尽可能的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。我们做科研工作,就要达到一个 “凡”。
我们进行归纳,不会是一帆风顺的,往往遭遇一些例外,怎样看待例外,也要进行科学分析。例外太多,结论就得推翻;例外少,就要分析为什么会有例外。例如,先秦古韵,段玉裁分为十七部,王念孙、江有诘分成二十一部,我分成二十九部、三十部,分得越多,例外就越多一点。你要毫无例外,恐怕就要回到苗夔的七部去。段玉裁讲合韵,不同部的字可以在一起押韵,但分部还是要分开。这里就有个主观的问题,所以还要有旁证,上回说的语音的系统性就是一个旁证。所以我们说,归纳不是一帆风顺的,要经过很好的思索,找些旁证来证明。
跟归纳相反,就是所谓孤证,只有一个例子来证明,完全没有归纳,它跟科学方法是违背的。
再者,搞研究工作最忌的是先有结论,然后找例证,这是很有害的。举例说,江有诰先认为上古没有四声,这是错的,后来说实在是有的,走到另一个极端,就更错了。他认为跟去声押韵的字就是去声而不是人声。不能这样看,从逻辑上讲不通。幸亏先秦韵文少一点,如果多,还可以造出更多的去声来,因为你先定了先秦有去声,这个字本来不念去声,你说现在它念了。很多字都有平上人三声,它碰上这个念这个,碰上那个念那个,这跟古无四声还有什么区别?你一个字念几个调,还不是等于没有?
大胆假设问题不在于假设,而在于大胆。大胆到某种程度,就变成主观臆测了,跟科学的假设风马牛不相及。胡适说,《红楼梦》就是曹雪芹的自传。这种假设真是太大胆了。主观的大胆,当然就不科学了。胡适的 “大胆假设,细心求证”,问题在于大胆,不应该提大胆,科学的解释就是假设,假设是可以的,大胆是不可以的。细心求证是完全对的。所谓细心求证,应该是充分掌握材料,然后细心地推出结论。总之,掌握科学方法就是归纳,先归纳,后演绎,先归纳后分析,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。
第二点,写起论文来,要层次分明。这一点跟逻辑很有关系,有了科学头脑,文章就能层次分明。最近,我听说有人给我个评语,说我会搭架子,其实就是个逻辑问题。你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,不要先把结论大讲一通,人家还不懂你的结论。你应该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,你怎么研究的,就怎么写,从头讲起,引导读者逐渐深人,逐渐到你的结论上来。至于什么地方多讲,什么地方少讲,要看读者对象。如果写教科书式的文章,给青年学生看,要写得很浅,很多知识都要讲清楚。这是普及性的文章,大学教材也是普及性的。要是写科学论文给同行看,给本行的人看,就要假定读者在这一方面已经很懂,因此就得写得很简单,单刀直入。所以,写科学论文,一般的地方要很扼要地讲。相反,在你发明的地方,在你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地方,要讲得很详细,要讲透。不详细,就不能深入,没有价值,也说不服人家。
本文来源:高校人文
原载王力、朱光潜等:《怎样写论文: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》,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2006年
学人
声音 | 语言奇才赵元任的原声方言模仿、歌曲演唱和诗词吟诵(内含珍贵影音资料)
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 | 听王缉志讲父亲王力求学治学往事
拾趣 | 98岁翻译家许渊冲,把宋词100首翻译成英文,美得令人沉醉
干货 | 杨绛先生谈翻译的技巧:从失败的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
学人 | 桂诗春先生谈治学: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
学人 | 张后尘:准备、创新与开疆拓域——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
学人 | 永远的怀念 —— 写在廖秋忠先生诞辰70周年、逝世25周年
Master | A remembrance of M.A.K. Halliday
语言服务资源共享
学术资讯分享
学术资源共享
学术交流共进
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
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
欢迎加入
在【语言服务】公众号对话框
回复“资源共享”
获取进群方式
16万+语言学人已关注
ID:Language-service
投稿邮箱:yuyanfuwu@yeah.net
投稿交流、商务合作、著作出版
请联系语服君
微信号:yuyanfuwu2020
了解更多学人事迹